首頁 >> 科研專欄 >> 科研專欄 >> 詳細內容
 
科研專欄 >> 正文
精神是教師的教育手段
日期:2016-04-02 19:36:46  瀏覽量:385

精神是教師的教育手段

(秀水高級中學教科室摘錄)

人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100多年前,英國《泰晤士報》登了一則廣告:募男。危程,薄薪,苦寒;長及數(shù)月,全無天日;險境恒常,生還存疑;倘僥幸功成,唯獲譽加贊者也。該廣告引來了5000名應征者,由此可見,人可以超拔于物質之上。

  在地球上,人無爪牙之利,無毛皮御寒,無閃電般的奔跑,不耐饑渴,然人傲視萬物,因人精神發(fā)達。

  如今,我們已經進化到了重視精神的時代,以物質換精神、以精神換精神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教師的教育生活包括以精神換物質,更包括以精神換精神。精神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人的成長包括肉體、行為、精神3個方面,按照社會分工,教師是學生精神成長的照料者,如何照料?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喚醒,要喚醒學生的心靈,教師的心靈必須先醒;要照料學生的精神成長,教師的精神必須先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說,精神是教師的教育手段。

  教師可以獲得來自學生的精神上的回報,學生的成就、問候、尊敬,甚至專注聽講本身,都是對教師的精神回報。教師所得到的精神回報遠不是擁有一家公司、一輛好車、一座豪宅所能比擬的。溫飽之后,物質的消費只是低層次的精神享受,教師的精神享受則要復雜得多,但究竟能享受到什么,取決于教師的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決定了教師的職業(yè)水準,也決定了教師的幸福水準。精神生命可歸結為信仰、品格、知識、思維方式、情感、意念。

  人的知識相對于未知的部分總是微乎其微,但人們需要行動,這就需要信仰;人的價值觀紛紛揚揚,但人需要選擇,這也需要信仰;人能夠機動靈活,但人群需要確定,這又需要信仰。教師的信仰包括以生為本、教育即生活、閱歷即成長等。信仰的成長坐標是:崇高、堅定。美國波士頓韋爾斯利中學教師小戴維·麥卡洛的畢業(yè)致辭中提到這樣兩句話:“接受教育是應當為了獲得學習的樂趣,而不是物質上的所得。無私是我們能夠為自己做得最棒的事!边@就是教育者的信仰,而且是高尚的信仰。

  教師的品格包括責任、關愛、公正、尊重等,成長坐標是:內化、外施。

  知識的成長坐標是:豐富、駕馭。駕馭即要有一種正確的知識觀,在正確的知識觀的指導下講解、運用知識。

  思維方式的成長坐標包括:規(guī)矩、創(chuàng)新。規(guī)矩即遵循邏輯規(guī)則,不以偏概全,不自相矛盾,對論據(jù)與論點的關系有清晰的認識;創(chuàng)新即思維具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能夠生成新意。

  情感的成長坐標是:健康、同情。健康即心態(tài)陽光、平和、積極,遠離抑郁、焦慮、強迫等。

  意念即自己的心意,包括對事物的價值評判,自己的做事計劃、理念,對他人的要求、期望等。意念的成長指標包括通情、達理。

  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大都因為知識膨脹,認知不到位,很多方面消極怠惰,導致精神生命不健全。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首先完善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健康成長。

  我們提倡教師過一種精神生活,注重自己的精神成長,但不能把教師的精神成長僅僅看作教師個人的責任,社會也應該提供相應的條件,如公正和物質待遇,要讓教師在物質生活上有尊嚴。黑格爾在《哲學史演講錄》說:“時代的艱苦,使人對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xiàn)實中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斗爭,曾經大大地占據(jù)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以致許多較優(yōu)秀的人才都為這種艱苦環(huán)境所束縛,并且部分地被犧牲在里面。”因為精神太忙碌于現(xiàn)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歸到自身。

  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能力在溫飽之后過一種精神生活,實現(xiàn)“境由心造”。一位癡迷沉香的人,尋遍天下奇香,最后醒悟到:心香,則世界香。我們都認為有一個客觀的世界,但客觀世界在對人發(fā)生影響時,大多需先轉化為主觀世界?陀^世界只有一個,但每個人心中的世界是不同的,這個屬于自己的主觀世界與自己的內心是一致的,有什么樣的心,就有什么樣的世界。

  只要教師的精神生命是瑰麗的、美好的,那么我們的校園就會變成一個神奇的育人花園。

  (作者宮振勝青島大學師范學院)

點擊數(shù):385收藏本頁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在线,欧美激情在线一区,亚洲永久无码极品,有中文字幕的黄色网